近日,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表述与以往相比明显更加深入细致。
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表述为: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研究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常态化监测机制。
2019年为: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印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推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推广应用。
2018年为:建设中小学德育综合示范区,统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影视教育及研学旅行等。
表述内容上的逐年变化代表着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和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的“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具体内容为何?
根据2019年教育部等12部委颁布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的工作计划,我们可以做大致了解。
在2019年颁布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教育部等12部委提出要“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
其中,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而与教育部门有关的具体计划包括:
1.推广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等,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2. 建立完善教师或家长暴力行为、学生欺凌行为、儿童青少年受虐待问题的举报渠道。
3.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督促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积极导向将结果反馈学生家长。
4. 对初、高三学生;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的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给与相应的专业帮助。
5. 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每年对学生家长开展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6. 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或通过培训校医、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并加大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
高等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并切实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托育机构要配备经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的保育人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以上,随着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日益重视,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胜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和职业化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